AI coding 现在这波,说实话还停留在能写点东西的阶段,看起来震撼,能 vibe 出一堆 demo,小工具也能跑起来,但真要落到中大型严肃应用上?尤其是需要工程思维、架构演进的大项目,几乎是不可用状态。
宝玉老师这个案例很经典,和我昨天尝试的抓取小工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AI 正在取代初级程序员写底层搬砖的那一段,但人要成长为架构师,恰恰需要经历这段。这里面正卡着一个 AI 编程时代最大的结构性悖论:
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指挥 AI 写初级代码,但一个初级程序员,如果没经历过系统拆解和维护过程,是很难靠 AI 完成成长跃迁的。
很多人以为“写 prompt 就是掌控 AI”,但其实你只是外包了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它能让你少走弯路,但也可能让你少了成长路径。
过去程序员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:
写业务逻辑 → 写组件 → 理解系统调用 → 学会分模块 → 负责整体架构
现在 AI 可以直接跳过前三步,把一个中等需求变成一堆可运行的代码。
但这就导致:
初级工程师没了“动手拆系统”的锻炼过程,失去了认知构建系统复杂性的机会。
那该怎么办?
- 从写代码转向写认知
•过去是:你得写代码证明你能干
•现在是:你要能精准表达需求 + 审阅代码结构 + 调整系统行为
- 做小系统的 owner
•用 AI 快速搭小系统(几百行)
•主动承担维护、迭代、测试、打包上线的完整流程
•在反复把小系统做稳定的过程中,去积累架构感、系统感
用 AI 打磨 100 个小系统,比自己慢慢写 10 万行更值钱。
- 习得系统改造力
•多参与别人用 AI 写出来但运行不稳的项目
•把别人 demo 接手成可维护产品
•你就会发现:系统思维是无价的,AI 只是快捷键
你不用从零造车,但你得知道车怎么跑、哪儿容易坏、怎么换件。
AI coding 的未来毋庸置疑,但今天你
该花时间修炼的是,能不能构建系统、维护复杂度、协调模块演化。
AI 是神兵利器,但你得会打仗。
未来比的不是谁写得快,是谁指挥得动一整个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