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媒体制造的一大假象就是人可以有无限多的朋友。周末读《华尔街日报》一篇文章,说科学研究发现,人的大脑能容纳的有效朋友圈人数有个上限。大部分人的核心朋友圈圈,不会超过5个人,顶多再加上10来个交往比较频繁的好朋友。再往外的圈子,顶多有些互动,超过150人,连互动都不容易。至于普通人能认出来的很多面孔,像川普、普京、金三胖、红色基因土皇帝,还有一些电影明星,都是单向关系——你认识他们,他们不认识你;你知道他们是谁,但他们不知道你是谁;你在乎他们,他们不在乎你。
科学研究发现的这个由内向外的朋友圈分层模型,跟几千年来的人类智慧不谋而合。2500年前,亚里士多德就把朋友分门别类。在《尼各马可伦理学》中,他区分了三种朋友、三种友谊。
第一种是功利型,英文翻译成Friendship of Utility——“功利之友”。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人跟人之间相互有用处,比如说商业伙伴、工作团队,还有一些经常打交道的同事、邻居等,很多属于这一类。他们进入广义的朋友圈,是因为彼此能带来好处。虽然这种基于利益的友谊是互惠的,但并不深入,一旦功利价值消失,友谊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第二种是快乐型,英语翻译成Friendship of Pleasure——“快乐之友”。这种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之上,交往能彼此带来快乐,像一起打球的球友、一起徒步的徒友,一起骑车的骑友等等,都属于这一种。大家在一起,是因为在一起做喜欢做的事,相互鼓励,共同提高,都觉得很愉快。不过,这种友谊同样不稳定。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发生改变,或者因为性格、为人、价值观等因素,在一起快乐不起来了,友谊的小船也就沉没了。
第三种是德性型,英语翻译成Friendship of Virtue——“德性之友”,相当于中国古人讲的“君子之交”。这是最高贵、最持久的一种友谊。这种友谊的基础,不是功利心,不是利益,也不是共同的兴趣爱好,面是欣赏对方美好的品质和灵魂。
这种朋友之间,相互爱慕,不是因为对方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,而是因为爱慕对方这个人。当然,这种友谊是罕见的,需要付出时间来发现,需要付出努力来培养,也需要双方都具备高尚的品格。这种友谊罕见,所以才珍贵。
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朋友,比作我们的“第二个自我”。他们是我们生命中,不多的几个能与之同甘共苦、灵魂相依的挚友。维系这种挚友的纽带是善良、忠诚和相互尊重、相互欣赏。这是我们朋友圈的核心,是名副其实的朋友,在顺境中能分享喜悦,在逆境中能获得慰藉。这种友谊是我们对抗人生虚无和日常孤独感的力量来源。
孔子也讲朋友圈,他喜欢好的坏的对比着讲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
用大白话说,就是“好朋友有三种,坏朋友也有三种。三种好朋友:第一种,是为人正直的朋友,第二种,是诚实宽厚的朋友,第三种,是见多识广的朋友。”这是孔子说的“益友”,跟这种“益友”交往,人生才会受益,才会有长进。
“三种坏朋友:第一种,是谄媚奉承的朋友,第二种,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朋友,第三种,是花言巧语的朋友。”这是孔子说的“损友”,跟这种“损友”交往,只有坏处,没有好处,完全是给自己挖坑,给自己添堵。
所以,交朋友不在多,而是要学会做减法,减掉那些“损友”,只保留那些“益友”。
跟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一样,孟子也看中朋友的德性,他说:“人之相识,贵在相知;人之相知,贵在知心。”“友也者,友其德也”。这已经是大白话,不需要翻译。
有句话,大家肯定听说过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。这是庄子说的。他完整的说法是这样的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君子淡以亲,小人甘以绝。”
用老百姓的话说,就是君子之间的友谊,平淡如水,但真诚持久。小人之间的交往,油膩齁甜,因为利益走到一起,也因为利益而破裂。这不正是亚里士多德讲的“德性之友”和“功利之友”的区别吗?
《华尔街日报》介绍的当代心理学和人类学对人际交往的研究成果,似乎是为这些古代的交友智慧做科学的注脚。渴望跟别人交往,建立关系,这是人的天性。虽然我们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可能有上百人,上千人,甚至更多,但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求的,只是少数几个相互欣赏、相互尊敬、相互爱慕的“益友”、“德性之友”...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