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者投書】为啥大清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富裕之国,大航海时代之后却不幸沦为了任人宰割的极其羸弱的弱鸡了呢?
不能让你有钱,但也不能让你吃不上饭——这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古老阴谋。
早在春秋时期,管仲就说过:“民不可富,亦不可穷。”什么意思?
百姓太富,就不会把高官厚禄放在眼里,权力自然难以掌控;
但若让百姓太穷,穷得吃不上饭,那他就什么都不怕,哪还管你是谁?
人一旦无所顾忌,天下就要乱。
于是管仲得出了统治的“黄金法则”:
让百姓永远卡在生存线上——吃不饱、饿不死,疲于奔命,却又心怀侥幸。
这种状态的人,最好控制。
到了商鞅手里,这一思想被推向了极致。
商鞅主张:“民弱则国强,民贫则易治。”
他还说:“多禁以止能,任吏以穷诈。”
意思就是:用严刑峻法限制百姓的创造与发财之路,让他们只能拼命种地、拼命打仗,把全部精力耗在“耕战”上,既无时间思考,也无力反抗。
这套制度化的“控民术”,并非停留在书本上,而是被历代帝王奉为圭臬,实践了两千年之久。
到了三国,诸葛亮让刘禅读《申子》《韩非子》《管子》,要他学会如何“治民”。
刘备临终也叮嘱刘禅:“要学《商君书》。”
这哪是仁政?分明是驭民术。
唐贞观十三年,魏征上书劝李世民,说您奢侈骄纵、滥用民力,百姓苦不堪言。
李世民怎么说?
“百姓若无事,必将骄奢放荡;惟有让他们服徭役,方可易治。”
这话,和管仲、商鞅有区别吗?毫无区别!
再看宋神宗赵顼,还是皇子时最爱读《韩非子》,还亲手抄录,请侍读帮他校字。
侍读孙永劝他说:“此书阴险刻薄,不宜深读。”
赵顼心知肚明,却辩称:“我只是丰富藏书,不是喜读。”
其实他早已懂得——那是帝王之术的精髓。
自古帝王,挖空心思,只为一点:
让天下之民永远困在温饱线上,不反、不创、不动、不思。
社会的活力因此被掐灭,人民的创造力被禁锢。
史学家黄仁宇曾在参观兵马俑时,被那宏伟的场面震撼,发出疑问:
既然古代中国有如此组织能力、智慧与执行力,为何不能诞生科技革命与文艺复兴?
后来他想通了——
那些制造兵马俑的工匠,并非自由的艺术家,而是战战兢兢的奴隶。
他们为一个人的荣耀而创作,又怎可能孕育真正的创造力?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