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禁的节日,当权力在“恐惧鬼怪”的节日里恐惧人民。万圣节,在世界的许多城市,人们化妆、狂欢、在街头扮演鬼魂以戏谑死亡,直面恐惧;在中国年轻人通过化妆、扮演释放情绪、抵抗权威、暂时的脱离身份秩序。这本是民众的自我喘息,但这两年的节日也被纳入政治秩序的监管范围,2025年的万圣节,再次成为了又一个被维稳的日子。
高校提前布防,以宗教名义防止学生聚集
10月31日,根据网友向@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账号投稿信息显示,中国各地高校陆续下发内部通知,要求学生拒绝参与万圣节活动。文件措辞严厉:“发现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万圣节相关内容的,第一时间截屏取证并上报政教处,要求立刻删除。”
兰州大学在10月31日和11月1日连续发布紧急通知:“凡参与任何未经许可的万圣节活动,必须立即退出群聊并向辅导员登记说明。”通知中还特别强调:“共产党员与团员不得信仰宗教,并要求参加过万圣节活动的学生自首、退出群聊。”另一份院系内部模版写得更露骨:“网络部门正在排查”、“万圣夜是基督教徒的节日,不该过的节日不要过。”在这些文件的冷漠语气里,节日的意义已被彻底政治化。
城市封控升级,街头的警灯与沉默
10月31日晚,全国各多地警察出现在各大商圈与地铁口,不是为了维护秩序,而是防止“装扮出行”。
在上海,去年的人群聚集最多的区域,巨鹿路、愚园路、安福路,今年三步一辆警车,静安寺、大学路等地,全被警戒线分割,路口站着巡逻警,上海成都南路,大批量的警察站成人墙清场,禁止所有人员进入。上海愚园路附近,警察拍打公交车窗要求乘客摘下面具,南京,一位cos“南京红姐”的网友被警察带走;哈尔滨,扮演成防疫人员大白被警察驱散,西安,一位“大白”手持棉签为路人做核酸检测讽刺封控的青年,被当街盘问;上海,一名女生因cos“哆啦A梦”被警方带走问话,而同行扮演小夫、静香等角色的同伴却相安无事,网友讽刺:“可能以为她扮的是加拿大博主多伦多方脸。”在广州,地铁站口设置“强制卸妆区”;还有外卖员仅因穿戴成西游记中的角色,被警察拦停登记身份信息,并要求整改,后更换为花棉袄后再次被抓,被迫再度“整改”。当局的逻辑非常清晰:装扮即风险,笑声即不稳。
海外,在自由中讽刺独裁
与国内的恐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海外华人借万圣节表达政治讽喻。在洛杉矶好莱坞的游行中,出现了“裸体皇帝习近平”与“习近平棺材”造型,引发全场欢呼。东京涩谷街头,则有人身穿维尼熊外套、头戴习近平面具,象征性地将讽刺带回街头,那一刻的笑声,是对压迫最直接的讽刺。“他们能扮任何人,”一位中国网友写道,“而我们,连扮自己都要批准。”
中国社会正在经历“情感去功能化”,连节日都被剥夺了表达的权利。国家机器将公共空间彻底制度化,将一切自发聚集视为威胁,将幽默、讽刺、装扮,这些人类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定义为“政治不正确”。于是,街头没有鬼,只有巡逻;人群没有笑声,只有监控。节日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恐惧,那种不言而喻的、自我审查式的麻木。
在这样的政权下,在一个不允许装扮的社会里,人们将不再需要面具,因为他们的表情早已被训练成统一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