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俗易懂的解释 LLM,RAG 和 AI Agent 的差别,以下内容为原推的翻译:
我终于明白了LLM、RAG和AI智能体的区别
过去两年里,我一直在搭建真正落地的AI系统。现在,我终于清楚了:
LLM(大语言模型)、RAG(检索增强生成)和AI智能体(AI Agents),根本不是互相竞争的技术,而是构成同一个AI智能系统的三个层次。很多人用错了方法,把它们当成互斥的工具。
---
> 大语言模型是“大脑” <
LLM 就像AI的脑子,它会思考,会写作,也懂语言。但问题来了:它是冻结在某个时间点的。
比如 GPT-4,它的知识截止到训练结束的那一天。你问它昨天的新闻发生了什么?那可就瞎编了。
大语言模型很聪明,但却不了解“现在”正在发生的事。
---
> RAG是AI的“记忆” <
这时候就需要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检索增强生成)了,它相当于给大脑接入了“外置内存”。
当你提问时,RAG会先去外部数据库或文档里搜索,把相关资料抓出来,再丢给大语言模型作为上下文。
这样一来,原本静态的模型一下子就“活”了:
- 有最新的数据
- 有真实的事实
- 完全不需要重新训练模型
最关键的是,准确率立刻就提高了。大语言模型不用再靠记忆乱猜,而是真正地在实时检索到的信息上进行推理。你甚至还能追溯每个答案到底用了哪些文档。
---
## > AI智能体是AI的“行动力” <
尽管LLM能思考,RAG能提供新鲜的数据,但它们都缺乏真正的行动能力。
这时,AI智能体(AI Agents)出场了。它在大语言模型的外面套上了一个控制循环:
- 设定目标
- 规划步骤
- 执行行动
- 回顾反思
AI智能体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那么简单,它能自主地去研究一个话题、收集数据、撰写报告,甚至帮你发邮件,全程自动化。
---
> 真正的生产级AI,要同时用好这三者 <
很多酷炫的AI展示,其实只是单纯用了LLM再配上花里胡哨的提示词。但真正能落地的AI系统,往往同时结合了这三个要素:
- LLM 提供推理和思考能力
- RAG 确保知识准确而新鲜
- AI智能体 则提供行动和决策能力
---
> 如何选用这三者? <
- 只用LLM
如果你需要纯语言的任务,比如写作、摘要、解释。
- LLM + RAG
如果你需要回答涉及特定文档、技术手册、专业领域知识的问题,并确保答案准确无误。
- LLM + RAG + AI 智能体
如果你需要真正的自主行动,比如系统自己决策、执行任务、管理复杂流程。
---
> AI的未来,不是选哪一种,而是如何把这三层架构起来 <
记住这个公式:
- LLM负责思考
- RAG负责知识
- AI智能体负责行动
真正的AI智能系统,就是这三者协同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智能架构。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