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 X 上关于写作的话题比较火,正好看到一篇《写作建议》,作者收集了大量关于写作的经典建议,还分门别类整理到了一起。
所有这些五花八门的技巧,背后其实贯穿着几条非常清晰的底层逻辑。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文字更抓人、更清晰,也许看完能让你有“原来如此”的感觉。
底层逻辑1️⃣:写作的本质,是“读者体验设计”
这是所有建议中最核心的一条。
很多写作者,包括以前我也这样,在写作时,想的都是“我想表达什么”。但这份笔记里的高手们点出了一个更高级的视角:写作,是关于“读者要吸收什么”。
Steven Pinker 总结得最到位:作者的目标,是在最大化阅读乐趣的同时,最小化读者理解所需的脑力。
别让你的读者“费劲”。
你的工作不是“倾倒”信息,而是设计一条“体验路径”,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在毫不费力地“滑滑梯”,而不是满头大汗地“爬山”。
一旦你接受了这个设定,剩下的所有技巧,都是在为这个“最佳体验”服务。
底层逻辑2️⃣:动笔前,先排空你的“污水管”
我们都有过“写作卡壳”的经历:打开空白文档,枯坐半天,一个字都憋不出来。
这份笔记里提到了一个我见过最生动的比喻,来自 Julian Shapiro 的“创意水龙头”:
> 把你的创造力想象成一个堵塞的水管。水管的最前端一英里,塞满的全是“污水”——也就是你脑子里那些最陈词滥调、最平庸、最不过脑子的“烂点子”。你的水管只有一个水龙头。想得到后面的“清水”,唯一的办法就是:先把这些“污水”全都放干净。
为什么在写作时会卡壳?因为我们总想一上来就写出金句。我们写下第一句“污水”(比如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……”),然后立刻自我批判:“天啊,这写的是什么垃圾!”——于是我们删掉,试图等待“灵感”。
结果,我们永远卡在“污水”这一层。
而职业写作者的秘诀是:他们坦然接受“污水”的存在。他们会在写作初期,把脑子里所有能想到的烂点子、烂句子全都写下来。不评判、不删除,只是为了“排空管道”。
当你把这些平庸的想法都倒空之后,那些真正的好创意、好句子,才会“哗啦啦”地流淌出来。
所以,别再等灵感了。下次卡壳时,允许自己先写个垃圾出来。这是通往好内容的必经之路。
底层逻辑3️⃣:用“节奏感”黏住读者的大脑
好了,现在“清水”来了,你开始写作了。如何让读者不跳过、不走神,一字一句读下去?
答案是:制造“音乐”。
我们的大脑天生厌恶单调。如果所有句子的长度都差不多,大脑就会进入“无人机”般的嗡嗡声模式,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并“宕机”。
笔记里引用了 Gary Provost 的一段经典演示,我转述一下:
> 这个句子有五个词。这里又是五个词。五个词的句子很好。但是一连串的五个词。读起来就很单调了。听听发生了什么。写作变得很无聊。它的声音在持续。就像一张卡住的唱片。耳朵需要一些变化。
>
> 现在听好。 我改变了句子的长度,我就创造了音乐。音乐。文字在歌唱。它有了宜人的节奏,一种韵律,一种和谐。我使用短句。我也使用中等长度的句子。
>
> 而有时候,当我很确定读者已经休息好了,我就会用一个相当长的句子来吸引他,一个充满能量、不断积蓄动力的句子,就像渐强音,就像鼓点,就像铙钹的撞击——这些声音在说:听着,这很重要。
这就是写作的“节奏感”。它通过长短句的交错,不断“唤醒”读者的大脑,引导他们的注意力。
除了句子长短,还有一些“读者大脑管理”的小技巧:
避免“开头词”重复:Scott Alexander 提醒,如果连续两三个句子都用同一个词开头(比如“我……”“我……”“我……”),读者会立刻感到“不适”,觉得你很笨拙。
控制“聚光灯”:Steven Pinker 提到,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不是语法问题,而是“焦点控制”问题。
- 主动(“那个女士用西葫芦砸了一个哑剧演员”)——聚光灯打在女士身上。
- 被动(“那个哑剧演员被女士用西葫芦砸了”)——聚光灯打在哑剧演员身上。
你想让读者先看谁,就让谁做句子的主语。
底层逻辑4️⃣:写作是“沟通”,不是“炫耀”
这部分主要针对非虚构写作,但同样适用于所有人。
1. 给读者“多巴胺小奖励”
斯科特·亚历山大说,读者的大脑很容易累。你必须不断给他们“小奖励”来维持动力。
- 微幽默 (Microhumor):这不等于讲笑话。它是在严肃的行文中,插入一个能让读者“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一下”的词或比喻。这就像给读者喂了一颗小糖果。
- 清晰的结构:短段落、小标题、“首先/其次/最后”这样的“路标”(当然也有被误认为 AI 写作的嫌疑)。这能给读者“微小的成就感”(好的,我又读完了一部分”),帮他们“存档”信息。
2. 多使用“比如”和“举个例子”
Steven Pinker:一个没有例子的解释,几乎等于没有解释。
我们作为作者,常常高估了读者对“术语”和“抽象概念”的理解力。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把这些概念“打包”成了知识块。
当你写“定量宽松”、“熵增”、“熵减”时,大部分读者已经懵了。
当你写“中央银行购买私有资产”时,大家就开始懂了。
当你写“这就好比央行直接下场‘买买买’,往市场里撒钱”时,所有人就都懂了。
永远不要害怕解释你以为人尽皆知的术语。你多花 5 个字,比如一种开花芥菜,去解释“拟南芥”,就能把成千上万的读者留在你的文章里。
写作不是魔法,而是手艺。
它无关灵感爆发,而关乎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共情。
它要求我们放下作者的自我,去扮演一个体验设计师:思考读者的大脑如何工作,如何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到轻松、愉悦并有所收获。
无论是排空污水管、制造节奏感,还是挖掘“第三层情感”,所有技巧最终都指向一件事:
尊重你的读者,尊重他们的时间,以及他们那颗容易疲倦的大脑。
原文:https://t.co/Orh9lPSigK
翻译:https://t.co/6HrkLB3pY6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