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守护“野人小孩”?现有机制与公众能做的事
“云南野人小孩”,让公众第一次直观感受到“儿童保护机制的断裂”究竟意味着什么。那么从现有法律及儿童保护工作机制的角度,这件事可以/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被解决?
一、虐待儿童在法律上如何界定?会被判刑吗?
许多人误以为“虐待儿童”仅指体罚或暴力伤害。实际上,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和《刑法》中的相关条款早已明确,虐待行为包括身体虐待、精神虐待、性虐待以及疏忽养护等形式。
在“野人小孩”事件中,孩子长期赤身生活、被迫与动物同居、无法接受教育和医疗照护,已构成严重的“疏忽养护”。这类行为在法律上属于“监护人虐待或遗弃未成年人”,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然而在现实操作中,案件认定依旧困难。许多儿童无法准确表达所受的伤害,而虐待常常发生在家庭内部,外人难以察觉。司法实践中,也常出现施暴者以“管教孩子”为名规避刑责的情况:“是否有杀人意图的量刑区别巨大”,正如早年山西临猗县10岁男童被生母继父虐待案件。
二、能否剥夺监护权?然后谁来照顾孩子?
舆论焦点之一,是是否能剥夺“野人小孩”父母的监护权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52条明确规定,监护人虐待、遗弃或严重不履行职责的,民政部门或法院可依法撤销其监护资格,并由民政部门承担临时监护。
撤销监护权后,孩子通常有三种安置方式:委托亲属抚养、家庭寄养、或交由儿童福利机构长期照护。
但实践中问题重重。
首先,监护权转移需要法定主体申请,往往要由亲属或有关单位提出;若无人申请,孩子可能被迫留在原家庭。
其次,寄养与机构安置的数量远远不足,且个案评估、家庭筛选、后续监管等环节专业性要求极高。
一些极端案例中,即使监护人被判刑,孩子依旧不得不回到原家庭或同村亲属处生活,从而再次陷入风险。例如“汤兰兰案”中,施暴亲属出狱后仍试图接触受害人。
儿童福利体系的区域差距也十分明显,大城市能及时介入,偏远地区往往缺乏社工力量。
三、制度在行动,但还远远不够
在现行体制内,儿童权益保护由县区级“未成年人保护中心”牵头,联合公安、民政、司法、教育等多部门评估、决策。部分城市建立了较完善的应急机制。例如成都市武侯区探索的“三网一体”模式,通过儿童主任、社工站与专业机构的协作,为困境儿童提供临时庇护与心理辅导。
但在许多地方,儿童主任常由街道或村委兼任,专业培训缺乏,面对突发个案往往无从下手。社会公益组织在部分地区能发挥关键作用,比如提供心理干预、家庭辅导、后续追踪等服务;然而,全国范围的覆盖率仍然有限。
一位长期从事儿童保护的社工坦言:“我们最大的难题,不是法律缺位,而是人手不够、意识不足。”
四、公众能做什么?
事实上,普通人是最早的“发现者”,也是儿童保护体系的第一环。
2020年实施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强制报告制度规定,任何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单位及个人,一旦发现或怀疑儿童遭受虐待、性侵、家暴等,应立即向公安或民政部门报告。
换句话说,看到不对劲,就要行动。如果身边出现被打骂、被忽视的孩子,或怀疑存在性暴力、精神虐待等情形,应及时报警或联系社区、街道、儿童保护机构。
五、制度的进步与社会的责任
过去十年,儿童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进步。
但是,都还不够。法律的变革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推动;社会支持机制的完善还需要更多人意识到,孩子们在社会中的结构性弱势,各种对孩子更加隐性的侵害。以及,现有的政策在生活中怎样才可以被更有效地执行?这个路径还需要社会一起来探索。
文:艾大荀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