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从烂尾楼来,再回烂尾楼去》
这不是烂尾楼的故事,而是一场在废墟中挣扎、守望与抗争的真实记录。作者曾是烂尾楼业主,自学维权退房成功后成为律师,如今再回到那些荒草丛生的废墟里,为别的业主争取最后的希望。
眼前的小区本应在834天前交付,如今却成了一座“骨灰盒”。阿鹏夫妇是军人后代,为了安家掏空几代人积蓄,贷款140万买下房子,却在2021年底遇上停工,从此一拖数年,房未建成、人却早已心力交瘁。阿鹏患有残疾,妻子失业,靠借钱打官司,只求能停贷止损、摆脱这份永无止境的债务枷锁。
律师团队提出“双解除”诉讼策略:既解除购房合同,也解除贷款合同,让房开担责、银行为第三人介入。可一审败诉,理由竟是“合同目的仍可实现”;二审坚持上诉,提交了更多停工和资金枯竭的证据,却依旧维持原判。那天庭上,阿娟哭着说:“法不该向不法让步。我们只是想有个家。”她的丈夫残疾失业,生活陷入绝境。诉讼费3.6万,全靠借来。二审后,房子仍在荒草中沉睡。
律师写道:“生活不是电影,没有逆转和英雄救场。我们只能继续申请再审与抗诉。”那种无力与悲愤,像荒地里的风,吹得人眼中发涩。
可故事并非全是绝望。同期另一位业主陈姐,同样买了烂尾楼,被开发商要求再加50万换房。她拒绝屈服,坚定起诉。律师为她做保全查封监管账户,经过数月周旋,终于在2025年1月判决胜诉,退回232万元房款并获资金占用费。到2025年9月,她成功拿回钱。来送锦旗那天,陈姐笑着说又看中了一个明年交付的新盘,玩笑道“怕什么,我们卡过bug了。”
律师笑了,却也明白这笑里有多少对未来的渴望。房能修就修,修不了就退。维权的意义,从来不只是拿回钱,更是在崩坏的信任中重建信心。
他说:“我们做的事,像带着枷锁起舞。可只要有人还愿意相信法律,就说明正义从未远去。”
一个案件让人绝望,一个案件带来希望。烂尾的,不只是楼,也是信任;而被一点点修复的,是信仰、是尊严、是人心。
心之所向,方有希望。
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,爱得深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