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2日,据彭博社报道,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,银行业为完成业绩指标而发放虚假贷款的现象日益严重。据近20位银行家的采访显示,这种被称为“即贷即收”的做法正迅速蔓延:银行在考核期前发放贷款、考核后立即收回,以虚增信贷数据,却未真正流入实体经济。 此举凸显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困境——尽管可通过降息和增发债券降低融资成本、扩大资金供应,但难以强制企业借贷或居民消费投资。
这一问题并非孤例。2024年6月发布的国家审计署《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披露,六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“含金量”不足,部分贷款违规伪装成科技、绿色或涉农重点领域资金。其中,5167亿元信贷以“即贷即收”形式虚增,在考核前发放、后收回;另有等额存贷操作,企业贷款前存入等额存款,资金实际未流动。 报告还揭露,四家银行680.59亿元名义科技贷款被挪用或空转套利。
截至2024年底,审计整改报告显示,有关银行已提前结清465亿元问题贷款,并完善考核体系,停止“即贷即收”行为。 专家警告,此类“水分”不仅扭曲金融数据,还加剧坏账风险,考验监管层在刺激增长与防范系统性危机间的平衡。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