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3日,《北京日报》今日在微博发文,痛斥奇瑞汽车天门山测试事故:“4次致歉也修复不了天梯之伤”,并质疑“奇瑞天门山挑战是谁审批的”。文章指出,为12日、13日的汽车爬坡活动让路,“天梯”被迫对游客关闭,改乘穿山电梯直达天门洞——这无异于将商业表演置于游客体验之上,迫使公众绕道而行。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景区管理者,显然已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游客权益与公共福祉。
此次天门山“翻车”事件,不过是部分车企营销“方向盘”严重偏离的冰山一角。近年来,汽车行业的“挑战测试”“极限试车”营销层出不穷:从悬崖峭壁到景区险途,从高原腹地到大漠荒原,几乎处处可见新车“试炼”的身影。这些车企为博眼球、炒话题,将公共空间肆意转化为自家产品的“试验场”,最终换来的不过是短暂热度与销量泡沫,却以文化遗产和公共安全为代价。
公共景区姓“公”不姓“商”。职能部门应尽快完善汽车户外测试的监管细则,明确公共景区等场所不能承担此类测试活动。景区也应强化责任意识、安全发展理念,“折了护栏又赔名声”,实在得不偿失。诸如天门山景区本是游客徒步的公共通道,不应让商业测试活动的“车轮”轻松闯入、随意踩油门。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